Friday, July 21, 2023

略談香港瀕死經歷個案

有人會問:「我怎麼才能成為一個真心的信徒呢?」

史威登堡(Swedenborg)認為自由意志(freewill)和理性(rationality) 神賦與世人的2個恩賜,因為 神本身就具有完美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而世人是按著祂的形像而造成的,所以我們必會繼承這2個特徵,史氏更進一步認為對某一事物的判斷和取捨也得經由理性和自由意志的判斷和決擇,否則世人思維是不能作出有效判斷,亦不能對某一事物作出個人的取捨。

我認同史氏以上的說法,我們在建立信心之前,必要對 神的事情作出判斷,然後再作出取捨﹝信或不信﹞;信心是需要理據的,除了聖經之外,近幾十年世人對瀕死經歷(NDE: Near Death Experience)的認知和研究正也提供了寶貴的印證,例如一些瀕死經歷者的靈魂離開身體後,能看到正在進行的事情以至遇到他們以前不認識已去世的親屬,並在他們復甦後得到證明(例如亞歷山大醫生(Eben Alexander)見到已過世妹妹),類似的見證原來散佈世界各地,香港也有不小個案,筆者蒐羅了以下幾個例子:

1.  潘曉輝弟兄1988(當時他13)在校運會中意外地被標槍插中了頭部,然後暈倒,之後被送到醫院搶救,結果他昏迷了23天才甦醒。原來他暈倒後不久,靈魂已離開身體!首先他進入了一個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十分可怕,他便大叫:「神啊,我不知道你是誰,但如果你是真的話,你就救救我吧!」他之後便去了另一個空間-很光,很美,很舒服的地方。他最終見到榮耀的真神 耶和華(神在舊約中的名字),神告訴他:他仍要回到地上生活,好為祂作見證,結果他就在醫院甦醒了!

2.   何嘉恆瀕死靈魂出竅 上帝拯救脫胎換骨

20081月某日,何嘉恆曾經試過瀕死、靈魂出竅,經歷死亡的一刻,那時他怕得要命,因他心裡明白自己處身步向死亡的瞬間,忽然二十多年的人生片段,像走馬燈般在他眼前重演,他感受到父母多年養育之恩、無盡的愛,而自己卻惡言相向,他很後悔!當時他眼睛因無力而閉上,卻看到令他的靈魂跑了出來,同時,時間、空間的感覺都消失了,他望到西鐵站內所有人,他竟然能接收到所有人的思想,包括負面的指責,說他是古惑仔、吸毒者、抵死呀!」就在此時,一把仁慈而神聖的聲音說:「我是神」。何嘉恆當時不信神,但神卻明白他的想法,並向他傳送意念,使他明白祂是掌管宇宙萬物的神,是來幫助他的,嘉恆便求祂救助,因他不想死,祂回應『返教會吧』,他立刻答應祂,說只要不死就返教會。那一刻,一股力量進把他的靈魂送回他的身體,使他立刻甦醒過來!

3. 鍾焯輝(Dr Bell Chung)的瀕死經歷

鍾博士是前警隊高級督察,他在2004年在紐西蘭的一次滑翔飛機飛行時遇到了意,飛機失去平衡向下俯衝,最後飛機墜毀在地面,當時他竟進入一片金黃的光海裏,有著前所未有的溫暖,一絲風也沒有,一種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寧靜。而他卻在天空中飄浮著,又看到一個渾身血淋淋的男人,手掌幾乎折斷,只剩一層皮和前臂連著,白色的骨頭從手腕突了出來;腳踝徹底的被切斷,巨大的撞擊力使得雙腿扭曲變形;全身的衣服都染紅了,遍身的傷口仍不斷地湧出鮮血⋯⋯在瀕死的一刻,他靈魂離開了身體,變成兩個同時存在的他(肉體與靈魂)他跟著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回顧畫面─從小到離世一刻都呈現在他眼前。後來他神奇地被送回身體而甦醒過來。

 

4.  就曾經有2次瀕死經歷他曾接受陳志雲的訪問,親自解說他的經歷,他於1994912日凌晨遇到交通意外而身受重傷,當中也包括他的一名鬼佬同事一同出事,他們事後都被送進醫院搶救,他起初因顧存體面而不叫痛,幾乎失去了被搶救的機會,幸好他及時被一名醫生發現不對,即時為他進行搶救,大概做咗15個鐘手術,並被入到ICU觀察,完成手術3個鐘左右,他卻魂遊像外,眼前見有一大海和一朵朵金色加粉紅色,如一張枱般大的蓮花在海中飄浮,又聽到耳邊有人唸經文。陶傑當下知道如果自己行過去朵蓮花那裏,就要離開地上世界。結果決定要留下來,並在住了3ICU之後被安排返回普通病房。

親愛的,你相信以上見證嗎?如你有興趣,可以在網上搜尋到更多的NDE例子呢。聖經(來11:1)(CSB)說「信是對所望的事有把握,對看不見的事有確據。」這可如何理解呢?

把握基本的意思是肯定性,尤如人得了一物業的業權契約(title deed),那物業自然便是他的了,我們如何能有這般的肯定性呢?當然要有相關的理據和印證了,瀕死經歷清楚的印證了靈魂的存在在信徒的相關見證中,更有不少是見到已過世的親人,天使以至是主耶穌等,這都說明了 主耶穌是真實存在過並且現今己身在天家,與 父神永遠的同在!

當然,別人的見證總是不如自身的經歷的實在和說服性,所以,別人的見證只能作佐證,要能確定,我們還需要有個人的第一身的相關經驗,當中包括從讀經禱告中得著的啟迪和印證﹝例如用聖經教導對照我們的經歷﹞,從默想(meditation)、夢境(dream)、異像(vision)以至遙感言語(telepathy)等等得到相關心得。因為我們都有理性和自由意志,她們都是建立信心的基礎也是形成我們心靈特徵和性格(尤如人從嬰孩長大成人的經歷)之必經的門路,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我們的「信心」恐怕只是感性或無意識的宣告,那就如一座房子建在沙土上,一遇到風吹雨打,房子便會倒塌呢!

俗語有云:「愛之深恨之切」,愛恨是人類一種很特別和重要的情操,史威登甚至說:「你就是你所愛的」(you are what you love [1]),所以,我們所至愛的事物會成為我們生命的主要元素和特徵,例如愛財如命的人,他們的生命價值和特徵便離不開財富,而愛慕真理的人則會以尋覓和得著真理為他們人生的目標。因此,我們對信仰的尋求也必是被我們關乎生命意義和福祉的愛慕或探求所觸發的,當中又必包含我們在情在理的理解和取捨。

正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盼望以上的分享會引起讀者們對屬靈生命的興趣,大家也可從中探索生命的本質和意義,例如「生命本質是甚麼?」「我是如何來到世界?」「我生命的意義是甚麼?」「我如何能完滿這意義呢?」

願 主耶穌引導,光照和祝福大家,誠心所願!

Howard

[1] What we love constitutes life itself to us: what our love is like determines what our life is like and therefore what we are like as human beings. In particular, it is the love that is dominant or supreme in us that makes us who we are

Sunday, June 14, 2020

林語堂的信仰見證

半生尋找真理,最終歸於基督
眾所周知,幽默大師林語堂原是牧師之子,卻在大學時期與基督信仰漸行漸遠,這一心靈出走,就是漫漫三十年之久。自詡「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林語堂此後雖然學貫中西,更精研孔孟莊與老子,然而縱橫四海多年,即使聲名滿載,卻始終遍尋不着真理;直到晚年重新紮根於基督,才如船入避風港灣,重獲心靈平安。

影響林語堂生命回歸的因素或有一二,但帶領他進入信仰內室、與上帝建立親密關係的人,卻是小他三十六歲的外甥媳婦、秘書兼乾女兒──陳守荊。「我最近很靠近上帝,完全是陳秘書的功勞。」林語堂總愛對朋友如是說。

陳守荊,何許人也?她哪來這麼大的膽子,竟敢向牧師之子傳福音?她又如何帶領一代宿儒,建立與上帝之間的父子關係?甚至讓林語堂視她如親,認她作乾女兒,撫其晚年喪女之慟?

和林語堂的第一次接觸
1930年代以前,西方國家對中國所知極其有限,透過林語堂筆下以個人經驗描述的社會百態、傳統文化與生活哲學,《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5 年一出版,彷彿瞬間揭去古老又神祕的面紗,中國不只讓西人為之好奇驚艷不已,林語堂也一舉成名,享譽歐美文壇。1937 年出版《The Importance of Living》,更立刻被美國《每月讀書會》評選為十二月特別推薦書,隔年甚至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長達五十二周──這也是林語堂所有作品中,譯本最多、銷路最廣的著作。

然而,小小的陳守荊卻有完全不一樣的想法。「這麼有名的作家,這麼優秀的人才,凈寫些男人梳辮子、女人纏小腳這種不登大雅之堂的東西,為什麼不寫上帝福音、拯救靈魂的文章呢?」初信耶穌不久的小女孩,就這麼單純的、火熱的、持續的,每天為林語堂的心迴轉歸向上帝、文字可以為上帝所用禱告,從未間斷!

陳守荊作夢也想不到,有一天,林語堂不只回到基督信仰之中,上帝還藉着她的手、她的口、她的膝蓋,讓林語堂親嘗從未經歷過的主恩滋味。

禱告來的祕書工作
陳守荊和林語堂真正見面,是二十三年後的事──那年,林語堂七十一歲,陳守荊三十五歲。1966 年,林語堂夫婦自美返台定居,學者、專家、校長、教授、粉絲……,機場入境大廳擠了滿滿的接機人潮。見到外甥張欽煌與甥媳陳守荊,林語堂顯得格外高興。對陳守荊而言,這多像美夢成真的一刻呀!那個天天在禱告中記念的人,竟然就站在自己眼前,而且還成了一家人!為林語堂的禱告,於是更加迫切了──因為當時的林語堂雖然已經回歸基督信仰,卻只是把基督教當「宗教」,沒有切身的生命經歷!

終於,機會來了!應香港中文大學之邀,林語堂準備着手編纂《當代漢英辭典》,需要一位祕書協助打字、寫信、收集資料。「征祕書?只要他登一個小廣告,多少博士、作家排隊應徵,甚至免費為他工作都願意!可是他都不要!」那麼,她又是怎麼脫穎而出的呢?陳守荊笑着說:「這是上帝的預備,二十五位教會姊妹為我禱告的結果!」

原來,林語堂的草稿字跡十分潦草,很多英文字首 concomunum 或字尾 tivetiontine 常被他「咻」的一筆就帶過,他常說,全世界大概只有他太太看得懂他的草稿吧!透過林語堂太太外甥女、陳守荊表姊的主動推薦,林語堂拿了幾份草稿讓陳守荊試打看看,一開始她簡直嚇壞了,但一個轉念,陳守荊馬上請二十五位教會姊妹為她禱告:「上帝啊!求你顯明你的心意!知道我凡事都是為你而做,為的是將來可以榮耀你!如果這是你為我預備的,求你讓林語堂看了我打出來的東西,心裏中意!」說也奇妙,事就這樣成了!

你有認罪嗎
除了能力足以勝任之外,陳守荊的單純與質樸也是林語堂格外疼愛這位甥媳的原因!「林語堂的脾氣不錯,但碰到不講道理的事,或是一味吹捧,他也會生氣──他哪需要別人吹捧?他要的是真誠,不要拍馬逢迎!」

當然,陳守荊的耿直,也曾經讓林語堂一度為之氣結。
「林語堂常說,他的信仰受我影響很大,其實我看到他還是有一點怕,畢竟他的學問那麼大,我這麼渺小。但聖經的話就是力量,我既然聽了真理,就要告訴他。」話是沒錯,但陳守荊到底對林語堂說了什麼呢?「我說,我們都是罪人,都要認罪悔改──你有認罪嗎?」天哪!這麼直接?那林語堂的反應呢?「他氣死了!」說完,陳守荊也忍俊不禁笑了起來。

「如果我只告訴他:『你很有名,全世界的人都崇拜你!』那他永遠不會得救!所以我雖然怕,還是要講,頂多不作他的祕書,捲鋪蓋回家嘛!」回想起當初的「憨膽」,陳守荊一點也不後悔。「剛開始他真的很生氣,因為從來沒有人這樣跟他說話,就連他太太也沒有。但是倚靠主,我就敢講。後來他大概覺得我是晚輩,學問也沒他好,就不跟我計較了吧!」

其實,不說話的林語堂心裏比誰都清楚,因為那正是他從小聽到大,甚至自己也曾經在主日學教過的聖經真理!而陳守荊日常的敬虔,他更看在眼裏,那份生命中的沉靜,遇事從不慌亂,總在禱告中得着平安的穩妥,可不是遠離信仰的那些年任他如何鑽研儒釋道,卻一直渴求而不得的答案嗎?雖然已經回歸基督信仰,卻總是像少了什麼似的林語堂,陷入長長的沉思。

生命轉變的契機
1971 年,林語堂七十六歲。大女兒林如斯因感情受挫、躁鬱多年,最後竟自殺身亡,讓林語堂夫婦悲痛欲絕,耽憂至極的陳守荊對兩老的關心照顧於是更加無微不至。短暫前往香港女兒家小住時日返台後,有一天,林語堂約陳守荊到女兒的墓地追思,隔不多幾日,林語堂主動開口:「守荊,我有三個女兒,現今失去一個,若你給我作乾女兒,那就又復原了……」於是,繼甥媳、祕書之後,二人再結父女情緣,這也帶給林語堂晚年莫大的安慰。

然而,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大慟,卻讓林語堂的健康自此急速衰退;所幸,人的盡頭正是上帝的起頭──放手,或許是最困難、卻也是最容易的答案,而困難或容易,往往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有次,林語堂因為高血壓住院,治療多日,血壓還是兩百多,一直居高不下。正巧陳守荊到醫院探望,自從青年時期離開基督信仰,即使老年重回上帝國度也從不禱告的林語堂,突然對她說:「打針、吃藥都沒用,你替我禱告,好嗎?」說着說着,林語堂吩咐陳守荊把窗戶打開,便和她一起在窗前跪下,虔心禱告起來。奇妙的是,第二天林語堂的血壓果真降了下來!「你的禱告真有效!」林語堂笑着對陳守荊說。

回到基督信仰多年仍不贊成某些特定崇拜形式的林語堂,親身經歷這次上帝的醫治後,最大的改變就是恢復禱告的習慣,也開始和太太、甥媳一起上教會做禮拜;以前老是不耐煩謝飯禱告、一心急着想用餐,現在則是每餐必要陳守荊謝飯禱告才開動;甚至每天晚上總要和太太、陳守荊三人手拉手,一起晚禱後才就寢。當然,偶爾他還是會取笑陳守荊:「你講道都不用寫草稿。」或者捉狹說道:「你很聰明,很厲害,我很怕你,因為你凡事都看得透。」

有心栽花、無心插柳皆豐收
身為第一代、且是家中第一個基督徒,陳守荊對信仰的堅持與火熱,不只成就她和林語堂之間奇妙的見證,更為自己和家人帶來無比的祝福。

除了陸續帶領全家人信主之外,最有趣的是,為了傳福音給最晚接受耶穌的三哥,陳守荊好長一段時間固定寄教會周報給三哥,誰知他根本不看,連信封都沒拆就丟垃圾桶。坐在他座位後面的同事好奇撿拾,就這麼周周「你丟我撿」,最後反倒是那位同事比他先全家信主!陳守荊的母親信主之後也不遑多讓,接連帶領好幾位朋友信耶穌,其中還有兩位獻身作傳道人呢!

至於陳守荊與丈夫張欽煌全力投入服事的南京東路禮拜堂閩南語崇拜,更是林語堂晚年最喜歡聚會的地方,因為除了外甥、甥媳在此服事讓他備感親切之外,所唱聖詩、所讀聖經無一不和他小時候聚會的情境相似,動情之處,總教他忍不住潸然淚下!

不過,最教人意外的,當屬林語堂晚年回歸信仰的見證,竟然成了蔣緯國信主的重要關鍵!這大概是陳守荊最始料未及的意外驚喜吧!

為漂泊的心導航
蔣緯國晚年健康欠佳,經常進出醫院洗腎。他的腎臟科醫師是個基督徒,很想傳福音給他,卻不知從何傳起,便拜託就讀國防醫學院時期的團契輔導范大陵長老前去探望。

范大陵一見蔣緯國,馬上立正:「報告將軍,請問你認不認識范漢傑?」「認識啊!我的老長官!」「真巧!他是我爸!你看我和他長得像不像?」「一模一樣!」范大陵一貫靈活,簡單幾句開場,馬上建立起彼此的信任與關係。隨着話鋒一轉,范大陵突然冒出一句:「你和林語堂一樣!」蔣緯國聽得一頭霧水,范大陵於是繼續解釋:「林語堂的爸爸是牧師,但那麼多年他卻沒有信仰;你爸爸是基督徒,你也是這麼多年沒有得救。」

「林語堂回台灣,他的外甥媳婦向他傳福音才真正信主。他自己說,他就像一艘船,縱橫四海乘風破浪,直到晚年回到台灣才像船回到避風港,找到人生的目標。」范大陵說到這兒,蔣緯國隨口提及自己在大陸也曾經受洗,只是一直沒有真正信耶穌。那天晚上,范大陵就用林語堂的見證帶領蔣緯國決志。後來蔣緯國過世,家屬還特地打電話謝謝那位腎臟科醫師。「家屬不知道,其實是我帶蔣緯國信主的,但那不重要,是誰帶信主的又何妨?」范大陵一貫瀟洒地說。

如同林語堂在《我的信仰》末了所說:「我的搜尋已告終結,我已回到家中。」家,不只是林語堂終於找到的心靈依歸,更是每一個旅人渴求的避風港灣。而陳守荊,正是那個永不放棄,為每一顆漂泊的心導航的守護者。
出自:林語堂信主見證 2018-02-13 EvenJoe

Saturday, August 23, 2008

歷練人生

你有沒有聽見關於 Carnegie Mellon大學資科系教授布蘭迪博士(Randy Pausch)在死於癌症前,做了一場極生動的「最後一課」(The Last Lecture)的演說。以下是一些精句擇要:
Ø 我們不能改變手上的紙牌,但卻可決定如何出牌。
(We can’t change the cards we are dealt, just how we play the hand.)
Ø 表達感恩,感恩是一件既簡單又有力量的事情。
(Show gratitude. Gratitude is a simple but powerful thing.)
Ø 切勿以怒氣來“改善”事情。
(Never found anger a way to make things better.)
Ø 當你未能心償所願時,你的經驗就是你的賞賜。
(Experience is what you get when you didn’t get what you wanted )

今天布教授已經去世(本年7月25日),遺下三子,最大的才五歲,最小的一歲;他最後一課的題目是:「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我們相信,這一課亦是他希望留給兒子們的一件寶貴禮物,或許,他的孩子長大後,可以從中更加深入地了解這為慈父、更加會得著鼓勵來活出他們的人生!在演講的末段,布教授總結地指出,他的演講並不是關於人該如何達成夢想,而是關於人該如何過人生(lead your life)。 當中的「lead」有「刻意經營」的意思。是的,肢體們,我們於人生路上,可以路過,走過,但請不要錯過!

當我們觀看奧運節目時,在興奮之餘,不知大家有沒有甚麼得著呢?可能你也會發現,原來所有獎牌的背後,都是充滿了汗水,苦練和意志的考驗!是的,正如使徒保羅說[林前 9:24]:「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著獎賞。」

思考問題
(1) 假如你是布蘭迪博士(Randy Pausch),你的人生精句會是甚麼?
(2) 你有沒有患有不治之症的親友,他們給你留下甚麼印象呢?
(3) 如果天父只給你多活一年,你會如何回應呢?
(4) 在你過往的人生中,你覺得所面對的歷練是否沉重呢?何解?

Howard

Thursday, February 14, 2008

回應近期的藝人情慾照風波

最近藝人情慾照事件已引起社會多方面人士的討論,當中意見頗見分歧,信徒互助小組謹此表達對相關事件的關注和意見,以平衡近日的一些令人咋舌的壞家歪風!

首先,我們認為相關事件的核心是一法治與社會倫理問題。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正如中大
於興中教授指出,法治是文明秩序,因此法治必須有其權威性和解釋標準,眾所周知,香港是承襲了英國的普通法和案例法制﹝Case Law﹞為主體,並在回歸後以基本法為憲章,以獨立的法院作司法機關,以達至執法和司法的制衡。

法治與秩序﹝Law and Order﹞的一個核心,就是透過成文與相關的不成文的法制,來保障和規範香港市民的權利和義務,其中的一個基本假設,就是現行的制度是基本符合香港的現實需要,並且包涵了現行社會所公認的公民價值和倫理道德。

所以,法律秩序對社會的安定,整合以至平穩發展,是一不可或缺的基石;當然,在法律秩序以外,人類社會還需要道德文明秩序和宗教文明秩序來配搭;三者可說是互補不足,又互相激發!因為道德涉及人的心性、法律涉及人的智性,宗教則涉及人的靈性,三者基本上是並行不悖。

我們尊重法治,同時強調倫理道德和靈性是人類社會良性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基於上述的前題,以下是我們的意見:
  1. 我們對有些所謂「泛自由」和「泛人權」人士對警務署於相關事件中之執法加以抨擊,以至無限上綱式的詆毀﹝即警方是值是次執法來限制通訊自由,收窄言論空間,以至甚麼扼殺創作自由等指控,表達遺憾;並對本地某些報章和刊物以露骨和無恥之手法來報導事件感到憤慨!
  2. 今天香港的倫理道德是香港社會在過往發展中的一種累積和承傳,雖然不是絕對,但相關的倫理和道德都是本於維護和促進香港的發展,正如法律一般,不是不能改,但應透過一正規和合理過程,包括通過各方持分者的討論,政府的研究和承擔,才可修改,我們反對把一些未經歷史印證而近乎「偶像式」的觀念﹝如泛自由、泛人權主義…等﹞草率地變成一神聖不可侵犯的絕對標準!
  3. 我們呼籲有關之機構在法治的基礎上認真透過法治程序來證明法治之可貴及其可行性,亦呼籲相關的機構和人士以法治精神來尋求一社會判準!
  4. 我們呼籲曾特首及其相關官員,要言行一致地維護本港法治的尊嚴,以便能以身作側,印證法治對本港的價值!
Howard

Monday, December 31, 2007

婚姻的奧祕

其實婚姻也像得救一般,需要 神的恩典!因為二人成為一體是一個奧秘 (弗5:22-29),而丈夫作頭和妻子作身體在現今實非易事!例如丈夫缺乏作頭的智慧和能力,或妻子似乎比丈夫更能作頭。一般而言,女方都以家庭為中心,而男方則以工作為主,原來工作和家庭的利益共非一定一致,往往互有衝突和競爭;要做好平衡,真非盡心、性、意、力不可!

美滿婚姻不能以簡單的公式表達,例如“王子+公主=美滿婚姻”或是“瀟灑+賢淑=美滿婚姻”等…,不過,所有美滿婚姻都有以下元素:承擔、盼望、體諒、饒恕和委身!這些元素都表示配偶雙方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從相反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到同居越來越普遍,根據調查,在2000年美國同居數目達475萬人,相比四十年前,只有50萬人。因為性解放和極端自由主義,同居被視為平常。在一些北歐國家如瑞典與丹麥,同居更享有等同婚姻的權利和社會福利。瑞典是最低結婚率,也是最高離婚率的國家,全國約三成的配偶是選擇不結婚的。在自由主義的影響下,今天有越來越多人都傾向個人的利益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合作來、不合則去」便成了一個趨勢,而傳統的婚姻觀念便不知不覺地成為了犧牲品!

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我們可看看一些相關的迷思(myths)和錯誤的選擇模式;它們都能造成不愉快以至破裂的婚姻,如“有愛萬事足”和“王子公主式的配偶就是完美”等迷思。另外,以下的婚姻選擇亦往往是錯誤的:
一、 一廂情願的選擇
二、 夢想式﹝例:夢想對方的「前程」﹞
三、 崇拜式 (例:青少年崇拜的異性明星偶像)
四、 觀感式﹝例:被對方外表吸引﹞
五、 自義式﹝例:為了救助對方﹞
六、 反叛式﹝例:為了報復雙親的傷害﹞

從結構的角度,缺乏鞏固基礎的婚姻,自然難以有好結果,(參[詩 127:1]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當然,好的基礎還需有好的材料來配搭,否則所搭建的房屋則難有好的質量!這裏簡單的說出一個道理,美好的婚姻是需要神的恩典來成全,“她”需要夫妻雙方共同努力來營造,她又是一個過程,甚至是一生一世的,白頭偕老,舉碗齊眉實在充滿考驗和阻難的。然而,婚姻既然是 神所創立,自有祂的美意,而保羅又以頭和身子,以至是基督與教會來作比喻,我們就應虛心接受當中的隱秘和祝福,好讓主基督真作我們婚姻和家庭的主!並賜下祝福。阿們。

信徒夫婦支援小組

Saturday, November 10, 2007

為誰幸苦為何忙?

在「理想與現實」一文中,我曾問大家有過理想沒有?“她”還存在於你今天的生命中嗎?在文章的結束時我又以中國農民阿宋的夢想為例,問大家認為他的夢想能夠實現嗎?

無可否認,人沒有理想,就很難有創意和毅力去為自己闖一翻天地;然而,最有理想的人亦得承認,現實的阻難和考驗又是既真且確的。談到現實,我想問大家以下的問題:
(1) 你現在的努力是為了甚麼?目標是否清晰呢?
(2) 若你擁有一生用之不盡的財富,你會怎辦?你認為自己會很開心嗎?何解?
(3) 若給你一個極大的自由,你會如何安排和改變你的生活呢?
(4) 若你只能多活幾天,你會如何渡過?
(5) 你現時最大的願望或憾事是甚麼呢?

中國人一般都很踏實,這跟我們的民族歷史有關;從我們的父母身上,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大致沒有明顯的社群性或長遠的理想觀念。作為香港華人,我們大多數都是以改善生活為目標,我們的眼光也主要集中於自己和家人身上,在這環境下,我們的大學生便產生了甚麼“4仔或5仔”主義了!

今天香港的社會,只重金錢而輕視人生價值的培養和實現,真是唯利是圖;只要你看看近來在股市牛氣沖天下的幾乎全民皆股的現象,相信你會同意我的分析。作為基督徒,特別是當我們在生活上仍有掙扎時,如何去回應和面對這股唯利是圖的風氣呢?

我們的信仰指出人生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因為人與萬物都是神刻意創造出來的,詩篇[139:13 -17]中詩人亦提到他的肺腑是 神所造的;並且 神的眼早已看見了他未成形的體質;當詩人尚未出世,神已把他的事情寫在祂的冊上了。是的,若我們有同樣的信心,必會同聲說:「神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寶貴!其數何等眾多!」。原來,神賜人生命,並非要我們像其他走獸一般的只為生存、溫飽和傳宗接代而奮鬥,祂更要我們明白生命的實義,並以此為我們生命的目標,引領我們走上一條實踐人生使命的道路。

敬愛的朋友,若你亦認同人生本質上具有永恆和無窮的價值,你所嚮往的人生又是怎樣的人生呢?讓我們撫心自問:「今天我們的生活以至勞苦,是為誰幸苦為何忙?」


信徒男士支援小組

Friday, November 09, 2007

理想與現實

「你有過理想沒有?」若有,請問你的理想是甚麼?“她”還存在於你今天的生命中嗎?

我們不難察覺,理想和现實總是存在着差距,甚至彼此矛盾!如何面在差距和矛盾中來選擇自己的方向,大概是每一個人,尤其是青年人常常碰到的問題。一個有理想的人,必要同時能面對現實的挑戰,才可能“有志者事竟成”。空有理想而不顧客觀環境和不考慮自身條件限制的人,恐怕都會理想落空!更甚者,只顧自我陶醉,以至是把幻想當成事實的人,常會掉進情緒鬱結的深淵。相反地,一個太现實的人也很難會成功,因為過於现實會使一個人目光短浅,和失去遠大的人生目標,失去為自己生命意義奮鬥的動力和意志!所以,真正成功的人都是既有理想,又能勇於面對现實挑戰的人,你同意嗎?

若你同意上述的看法,請問你會怎樣平衡以至消弭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和矛盾呢?

以下是一個改編自從河北電視台的一則真人真事的小故事:“話說國內有位農民叫「阿宋」﹝化名﹞。自幼生长在一个農民家庭,很喜歡看蓝天,並酷爱飛机,在他幼小的心靈裏,他暗暗發誓,将來長大了一定要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在蓝天飞翔。若干年過去了,阿宋已是一名汽車维修工人,歲月的滄桑沒有磨滅他兒時的夢想,1995年,僅僅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從未親身接觸過飞机,毫無航天知識的他,卻開始憑著畫報中的飞机圖形,和在电视上见過的飞机樣子,他拿起了手中工具,開始製造飞机…… (另可參考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故事)”

你認為阿宋的夢想能夠實現嗎?何解?你的答案有沒有使你對自己的理想與現實的掙扎和經驗有新的看法呢?

信徒男士支援小組

Saturday, July 21, 2007

What a world we are in?

According to WorldNetDaily.com, Mary Stachowicz was ferociously murdered. Nevertheless, a defense attorney for Gutierrez, her alleged attacker is trying to put the blame on her, saying it wasn't a "hate crime" and it happened because her comments about his client's "gay" lifestyle assaulted the man!

"The Gutierrez defense team's Politically Correct courtroom ploy ought to be called the 'Anti-homophobe Panic Defense'", said Peter LaBarbera, president of Americans for Truth, a pro-family organization. Thus, the new defense tactic is to stoke the flames of anti-Christian bigotry to save a 'gay' murderer from the punishment he deserves.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the Culture and Family Institute, weblog postings after the murder were full of anti-Christian hate statements.

Reported by: Howard

Wednesday, June 06, 2007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

箴22:6指出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在美國有研究指出,父親被認為對孩子的一生可有以下的影響:

  1. 較母親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
  2. 使孩子更社會化,為他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
  3. 示範男人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和行為;
  4. 丈夫支援妻子的典範;
  5. 更會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6. 是孩子遊戲的重要夥伴


  在家庭交往中,相對於把更多時間花費在照料孩子生活上的母親,父親可能更多與孩子一起遊戲。透過活動來激勵孩子的成長。事實上,孩子在頭3年內與父母形成不同的關係類型,痛苦時,他更多地到母親那兒去尋求安慰;而想玩時,則更多地會想到父親。孩子在散步、遊戲時,喜歡和父親在一起。20個月時,父親就成為孩子的基本遊戲夥伴;30個月時,則成為更主要的遊戲夥伴。

父親幫助孩子形成積極個性品質

  現代社會,良好的女性特徵得到社會的推崇,即會關心人、體貼人,有良好的同情心、善意;而良好的男性特徵,即獨立、自主、堅強、果斷、自信、與人合作、有進取心等也是社會對人的要求。

  父親對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是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重要源泉。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信、自主、堅毅、勇敢、果斷、堅強、敢於冒險、勇於克服困難、富有進取心、富有合作精神、熱情、外向、開朗、大方、寬厚等個性特徵。

  孩子在與父親的交往和相互作用中,會潛移默化地學習和模仿;另一方面,父親也自覺和不自覺地要求孩子具有類似自己的特徵。如果孩子在5歲前失去父親,對他的個性發展會非常不利。孩子年齡越小,影響越大。沒有父親的孩子會缺少克服困難的勇氣,具有較多的依賴性,缺乏自信,進取心,同時在衝動的控制和道德品質發展等方面也受到削弱。

父親能使孩子性別角色正常發展

  在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中,父母都起著一定的作用,但是父親的作用似乎更大一些;尤其對男孩,作用、影響更大。嬰兒期父親缺失,對男孩性別角色發展不利,影響尤其大。但同時,女孩性別角色行為也受影響。

  父親積極地和孩子交往,有助於孩子對男性、女性的作用與態度有一個積極、適當而靈活的理解。研究表明,男孩在4歲前失去父親,會使他們缺乏進取性,在性別角色中傾向於女性化的表現--喜歡非身體性的、非競賽性的活動,如看書、看電視、聽故事、猜謎語等。女孩性別角色的發展也受到父親的影響。女孩在5歲前失去父親,在青春期與男孩交往時往往會表現得焦慮、不確定、羞怯或者無所適從。

父親能促進孩子認知發展

  一般來說,孩子從母親方面可以更多學到語言、日常生活知識、物體用途、玩具的一般使用方法,但從父親方面,則可以學到更豐富、廣闊的知識,更廣泛地認識自然、社會,並通過操作、探索、花樣變換多樣的活動、玩法,使兒童逐步培養起動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豐富孩子的想像力,培養孩子動腦、創造意識,發展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對孩子的認知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父親若能較多地參與和孩子的交往,能日益提高寶寶的認知技能、成功動機和對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

  了解過以上幾種積極作用之後,那麼,父親在養育兒女的過程中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更健康和更好的成長呢?以下是一些建議:

  1. 父親的知識面一般來說比母親寬廣,多與孩子交流,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開闊視野。
  2. 多和孩子一起玩,父親的動手能力強,體力充沛,令孩子能更好地在遊玩中學習和成長。
  3. 父親應該用各種方式表示和傳遞父愛,使孩子經常感受到父親的愛和關心。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母親的愛,如誇獎、讚揚或微笑,這對孩子亦有鼓舞作用。
  4. 儘量給孩子創造獨立自理的機會,支持並鼓勵孩子發展自理能力,父親的男兒氣質能使孩子學懂勇敢、堅毅、強悍、意志堅強等能力。


願天父祝福大家,願為父的都能從兒女身上得到安慰,為子女的則從父親身上得到健康和積極的人生觀和投身社會的啟迪。

Howard

(參考:父親的五個重要影響力)

Monday, April 02, 2007

修齊之道 (2):抗衡潮流的挑戰

上次的聚會中(17/3/07),我們參考「健全投資」的原則,並思考能否引申到經營自己的家庭上面。相關原則是:
應尋求神的智慧:神給我們的原則是實際且與個人有關的(提摩太後書3章16節)。
每個人必須為自己負責:作出符合聖經教導的決定。 「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哥林多前書4章2節)。
不要讓怨恨駕馭我們,應盡量避免彼此怨恨。正如不要被債務駕馭一般(箴言22章7節)。
□ 在付出和享受方面 (c.f.花費v.儲蓄),要維持適當的平衡,感情好像收支,也要平衡。(箴言21章20節)。
□ 重要決定前,三思而後行,不要衝動即興(箴言21章5節)。
未雨綢繆,控制風險,保障感情的方法,不要只跟隨自己的主觀來維繫婚姻與家庭(傳道書11章2節)。
避免荷求﹝貪心﹞。不要把精神與力氣,花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上(箴言23章4節)。

現今西方社會裏,懷疑以至否定傳統家庭價值觀的大有人在!近代的同志運動、極端的女權主義、極端的自由主義和無神論等(參提後 3:1-5),都對基督徒構成明顯以至嚴重的衝擊。今天香港亦逃不過濫交、婚外情、婚前性行為及墮胎等的禍害。

美國的印第安納州有位名叫白嘉貝 (
Candy Berkebile) 的婦產科醫生,她不會為未婚的病人開避孕藥處方,因為她不想她們加倍放縱。她是一位基督徒,敢於挺身而出抗衡潮流;她說:「婦女在不同階段的生理轉變,好像新生命一樣在功能上都是新的開始。」所以她以『新的開始』來描述她的醫務工作,又十分注重病人要認識基督這個屬靈層面和需要。

白醫生指出對付放縱情慾,性病傳播的方法,絕不是靠避孕,亦沒有絕對的安全性行為這回事,因為避孕套或藥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她相信很多人因追求情慾引致被束縛,使他們無法擺脫不健康的關係,例如明知對方是酗酒、吸毒或有性虐待行為等,亦無法令他們擺脫相關的沉迷。

白醫生常問病人的五個問題是:(1) 你相信天父嗎?(2) 你相信天父關心你嗎?(3) 你相信天父知道誰是你最好的伴侶嗎?(4) 你有沒有問天父,某某是不是最適合你的人?(5) 你認為天父會怎樣看你現在的光景呢?

今天信徒都相信神和知道 衪愛我們,只是我們常忽略求問衪的旨意─特別是在人生的轉捩點和重要的決策上。是的,我們還是要多禱告,憑著信心,盼望和對 父神的敬愛來尋求聖靈的引導,並藉 神的話語,堅守真理。肢體們,若你也有以上的觀察,或者是有類似的掙扎,那請你也一起來跟我們探討一下如何才能活出得勝的信徒生活?如何才能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希望在4月21日見到你。願主祝福我們!


Howard